昨天,就居敬小區29幢樓倒塌事件的臨時過渡安置問題,浙江奉化市政府和錦屏街道辦事處同居民召開協商會議。對於市政府提出的“按每月每平米20元標準發放過渡房安置費,時間暫定為一年”的方案,居民表示拒絕。上海房屋質量檢測站工作人員對周邊居民樓進行檢測時發現,有的房子已經不能住人了。
  京華時報記者王梅潘珊菊
  居民拒絕安置方案
  4日事發後,錦屏街道辦事處已向29幢住戶陸續發放了3000元慰問金和人均每天150元共20天的臨時過渡補助費。
  昨天上午,29幢樓居民接到電話通知,到街道辦二樓會議室協商過渡安置問題。市政府和街道辦最初商定,過渡房安置費按每月每平方米20元標準發放,時間暫定半年,遭到居民的拒絕。
  奉化市委副書記鄭一平表示,每平方米20元作為過渡費補償居民出去租房,是為維護政策公平性,也是奉化市拆遷過渡補償的最高標準。
  隨後,市政府經過再次協商,將過渡安置期延長為一年,一次支付補償。考慮到29幢樓的住戶缺少生活必需品,從4月6日起,每戶再補助5000元特別救助金。
  此方案再次遭到居民的拒絕。“我們都是凈身出戶,只有身上這一套衣服,以後生活中還需要日用品和柴米油鹽,這些錢怎麼夠?”“政府要是給我們租好房,找到住處,我們不要錢都行。”
  其間,居民提出原拆原建的要求,鄭一平表示,在專家鑒定可進行原建的情況下,可進行原拆原建。否則,下一步方案還需進一步協商。
  剩餘樓房尚未開拆
  昨天上午,錦屏街道向到場的居民發放了拆除29幢樓剩餘部分房屋的協議。協議稱,29幢樓房屋部分倒塌後,其餘未倒塌的25戶居民已不能居住,現由寧波市江東開運挖掘拆遷有限公司拆除。“拆除過程中發現住戶遺留的貴重物品,拆除公司會予以返還,對於損壞或無法取出的財物,經錄像拍攝後,政府會牽頭追究損害住戶財產的責任方。”
  家住2單元503的一名住戶稱,5日,她曾在現場工作人員的保護下,回到家中取出重要證件。“當時樓已經有七八釐米的裂縫,從裡面可以看到外面的藍天”,樓梯上也有1釐米寬的裂縫。
  因為就過渡安置一事未達成一致,居民最終未在對29幢樓剩餘部分房屋進行拆除的協議上簽字。截至發稿時,沒倒的那部分房屋仍然沒拆。
  周邊樓棟進行檢測
  昨天下午3點半左右,上海房屋質量檢測站工作人員到達居敬小區,對29幢樓周邊31幢、33幢等多幢房屋進行檢測。
  在33幢樓下,工作人員使用工具敲擊樓道牆壁,從一樓敲到五樓。一名33幢樓3單元3樓的住戶詢問:“我這房子還能不能住?”一名工作人員回答稱:“這房子是空的,不能住人了。”
  之後,33幢樓內居民均下樓等待檢測,數十名居民在樓下等待,並且不斷詢問下來的檢測工作人員“樓房到底還能不能住”,均未得到工作人員的答覆。
  同一施工方居民樓居民擔心房塌
  >>講述
  住了19年反映了19年問題
  5日,家住居敬社區33幢的68歲老人俞振民和妻子一夜未眠。
  33幢和倒塌的29幢,以及27、31、35這5幢樓屬於同一地塊,由奉化市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在1994年建成。記者通過工商系統查知,這家房地產公司的企業經營狀態目前已經成為“吊銷未註銷”。而29幢樓的施工方“象山一建”在2003年已轉製為4家公司。
  俞振民說,1995年年初入住以來,他們“住了19年反映問題反映了19年”。他介紹,一家人剛入住不到一個月即陽臺漏雨,他們找到開發商,對方予以修補。如此問題反覆幾次,直到1999年,開發商表示“3年保修期已過”。
  俞家不得不先後多次花費一萬多元修補裂縫和破損牆皮。
  33幢樓房的西南角外牆出現貫通四樓和五樓的裂痕,正位於俞家外牆。“這道大裂縫就像裂在我心上,我們晚上都睡不著。”
  俞振民用手抹了抹一樓的外牆,脫落的牆皮下暴露的沙灰隨風飄散。“倒塌的29幢樓一周前就有鋼筋暴露,那種鋼筋只有食指這麼粗,一看就是不合格品。”
  兩年前,俞振民的兩個小孫子在客廳窗臺下玩耍,“兩人一蹦,窗臺下方的牆皮就掉了一大塊”。29幢樓倒塌後,老人已不讓孫子回來。“一刮颱風,整棟樓跟篩糠一樣,70年產權的商品房,20年就倒了?我怎麼也無法接受。”
  >>追訪
  有關評估曾要求儘快加固需要450萬元費用
  居民質疑質檢報告未通知到戶
  前天下午,記者從奉化市安監辦陳科長手中拿到了一份《奉化市居敬路29幢房屋工程質量檢測評估報告》,上面詳細記載了29幢房屋出現的各種問題:鋼筋鏽蝕受力彎曲、多處牆體裂縫且部分裂縫已屬貫穿縫、房屋部分牆體的磚受壓已出現斷裂、樓面預製板縫隙增大、局部粉刷層脫落。報告結論顯示,“該處房屋不能滿足安全使用要求”。《報告》最終把29幢的房屋整體安全性等級評為C級,要對房屋儘快進行加固措施,確保安全使用。
  陳科長介紹,報告1月17日出爐,1月22日安監辦在獲取報告後,向錦屏街道辦出具了通知書,要求落實人員對樓體進行巡查。同時,委托當地一家專業機構作了初步加固方案,結論是需要450萬元的費用。
  對於報告內容,昨日,記者採訪的多名居民表示,事發前並未得知房屋已被監測為“C級”,直到4日市政府召開的新聞發佈會上才得到此消息。還有幾名居民稱,雖然知道房屋的整體安全性等級評為C級,但“不知道C級究竟是一個什麼破壞程度”。
  多名居民也稱,社區工作人員並未告知其加固需要費用。部分居民稱,知道加固需要幾百萬元,希望政府能夠承擔所有費用。
  對此,居敬社區黨委書記方春萍稱,社區接到報告後,找到了29幢樓群信息員,推薦出每個單元樓內1到2名居民代表到社區。“我們把報告給他們看,告訴他們房屋監測為C級,需要加固問問他們的意見,順便讓他們轉告給樓上樓下的居民。”
  方春萍介紹,當時到場的居民代表有8名,得知加固費用得由居民承擔一部分,當時的意見並不統一,有的人不想加固,有的人認為加固費用太高。
  對於居民代表是否按社區委托向居民傳達報告內容,方春萍稱,不能保證他們的確已經傳達到每家每戶。
  □聲音
  “80、90後”樓房恐進入質量報複周期
  4日,浙江奉化一幢只有20年曆史的居民樓如麻將般突然倒塌。徹查原因、深究責任無疑是當務之急,而同時引起註意的,是上世紀80年代後,我國各地城市化建設提速,大批樓房密集建成。如今,許多樓房的建設年齡已經陸續達到20年、30年。有人擔憂,一些城市良莠不齊的建築進入“質量報複周期”。
  按照我國《民用建築設計通則》的規定,一般性建築的耐久年限為50年到100年。然而,現實生活中,很多建築的實際壽命與設計通則的要求有相當大的距離。近年來,上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建設的樓房頻頻成事故主角。
  究竟是誰縮短了房屋的壽命?杭州土木建築學會副秘書長陳旭偉認為,需要從規劃設計、建築質量和實際使用三方面進行評估。“改革開放後,為瞭解決老百姓住的問題,很多地方確實建造了一批快餐式的房子。”
  一些業內人士表示,上世紀八九十年代,市場經濟剛剛起步,由於規範標準體系跟不上建設速度,很多建築工人甚至來不及學習建築常識,就從“稻田”直接上了腳手架。加上技術和資金方面的原因,建築工程質量很難得到保證。
  此外,考慮到建築成本,當時一些結構應該採用鋼筋和水泥的地方或減少或取消,甚至以泥漿代替水泥砂漿使用,也會嚴重影響房屋質量和使用壽命。
  業內人士表示,建築壽命長短很重要的一方面,還取決於住戶的態度和方式,即人們能不能呵護已經使用一定年限的“老樓”。
  在我國,破牆開店、野蠻裝修屢見不鮮,為日後房屋坍塌埋下隱患。浙江中設工程設計有限公司建築師吳正群指出,磚混結構是一種“免疫力”很低的結構,往往看起來很強壯,但內里已經千瘡百孔。“哪怕把打掉的牆再重新填回去,也虛不受補,因為結構性的傷害是不可逆的。”
  作為一個有27年從業經歷的建築設計師,陳旭偉也坦言,交付使用二三十年的房子,所有權可能都幾次易手,結構是否動過也不得而知,普查難度非常大。
  業內人士指出,為防止有更多“老樓”提前壽終正寢,各地相關部門應該儘快對老舊樓房進行全面普查和徹查,施行強制驗樓刻不容緩。同時,對沒有維護價值,抑或是妨礙城市規劃建設的危樓,採取外遷安置居民的辦法,並通過拆遷補償,最大可能消除那些“未老先衰”房屋存在的各種安全隱患。
  據新華社電  (原標題:塌樓居民拒絕過渡安置計劃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fq26fqpld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